查看原文
其他

吴光丨论语的精华与核心价值观

吴光 凝听 2020-10-11



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

主播:吴光

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本期内容








《论语》的精华何在?孔子(前551—前479)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?历来见仁见智,众说纷纭,很难一言以蔽之。(如谓仁学、仁礼并重、仁礼一体、八德论、一本五德论等等)

 

《论语·八佾》记载了有关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故事,孔子对其弟子曾子(前505—前435)说:「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」,曾子说:「唯」,表示肯定。孔子出去以后,其他学生问曾子,孔子这么说是什么意思。曾子回答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可是「忠」、「恕」是两个字,这样不就成了「二以贯之」?所以后来就有思想家批评曾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有偏差。这样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从根本上来讲,曾子对于孔子的思想还是能够把握的。后来的人解释忠与恕是「忠以尽己,恕以尽人」(?),但这样的解释对于孔子的思想还是有偏差,因为不只是尽己或尽人的问题,孔子思想的「一以贯之」是在讲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贯彻他的根本之道。

 

孔子讲的根本之道是什么呢?实际上,孔子讲的根本之道是「仁道」,就是「恕道」。子贡(前520—前456)曾经问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」,孔子就回答说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」(《论语.卫灵公》)所以孔子实际上就回答了什么是一以贯之,就是用恕道去贯穿他的整个道。恕道就是仁道,仁爱之道。孔子在《论语》里讲「仁」是讲的最多的,另外一个讲的比较多的是「礼」,那仁和礼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曾子讲的忠与恕,忠是近于礼的,恕是近于仁的,曾子虽然没有讲清楚忠与恕的关系,但他还是把握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,就是仁和礼。但是我认为宋明理学家对于「忠以尽己,恕以尽人」的解释还是有片面性,我认为的解释应该是,忠是尽礼,恕是宽以待人的意思。恕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是一种仁道。这是仁和礼的一个辩证的关系。所以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,是仁道,是恕道。但如果说是二以贯之,那就是忠恕,是仁本礼用,这样的一个核心价值。

 

《四书》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概括,最基本的的命题就是「仁者人也」(《中庸》)、「仁者爱人」(《孟子.离娄下》)。孔子是把仁作为他最核心的价值,他说:「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」(《论语.阳货》)意思是说,难道礼就只是这些外在的玉帛、钟鼓这些形式吗?其实不然,孔子认为最根本的是仁,他说:「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」(《论语.八佾》)意思是说,作为一个人,即便不讲仁爱,那要那些礼有什么用呢?没有仁爱之心,礼乐就只是一种形式。孟子(约前372—前289)说:「孔子曰:『道二,仁与不仁而已矣。』」(《孟子.离娄上》)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,天下的道只有两个,一个是仁之道,一个是不仁之道。所以孟子是最能把握孔子仁道思想的人。孟子还说:「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」(《孟子.离娄上》)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它们都实施了仁道,它们之所以失去天下,是因为后来实施的是不仁之道。夏桀(?—前1600)、商纣王(约前1105—前1145)、周厉王(前904—前829),这些人都实施的是不仁之道。夏禹(生卒年不详)、商汤(约前1670—前1587)、周文王(前1152—前1056)与周武王(?—前1043),他们实施的是仁道。所以孟子也是把仁道作为一种最高、最核心的价值观念。


-详细内容点击上方音频-




【相关阅读】


吴光丨论语是什么书?


张朋朋丨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小学“怎么教”古文?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